第五十九章我想考夜校
没过两天,一辆吉普就驶进了康民大队,来接徐应怜去县里。
这在村里可是件稀罕事,半个村子的人都跑出来看热闹。
孟寻洲帮妻子裹紧棉袄,又往她手里塞了个热乎乎的烤红薯:“路上吃,别饿着。”
徐应怜看着车窗外指指点点的村民,手心沁出一层薄汗。
她低头看了眼自己臃肿的棉裤和孟寻洲的旧棉鞋,突然有些后悔答应去开会。
“徐同.志别紧张。”坐在副驾驶的男人转过头,和蔼地说,“我们就是想请您谈谈舞台设计的思路。”
会议室比徐应怜想象的还要气派。
红木长桌上铺着墨绿色绒布,十几个干部模样的人齐刷刷看向她。
“这就是设计旋转舞台的徐应怜同.志。”王支书向众人介绍,“虽然没受过专业训练,但设计非常符合力学原理。”
一位戴眼镜的女干部推了推镜框:“能说说您的设计灵感吗?”
徐应怜捏着衣角,声音却十分镇定,落落大方。
“当然可以……”
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。
结束时,王支书亲自送她到门口:“徐同.志,县文化宫改造项目想请您参与设计。资料和参考书我们会派人送去。”
回村的路上,徐应怜的脑袋还嗡嗡作响。
她不敢相信,自己一个农村孕妇,竟然真的要参与县里的大工程。
三天后,两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送来一摞书和图纸。
孟寻洲用袖子擦了擦炕桌:“你就在这儿画,我去把西屋收拾出来。”
“不用。”徐应怜轻轻按住他的手,“我习惯在炕上画,暖和。”
她翻开最上面那本书,密密麻麻的术语像蚂蚁般爬进眼睛。
第一页的“承重结构计算”几个字就让她的太阳穴突突直跳。
夜深了,孟寻洲起夜时发现油灯还亮着。
徐应怜蜷在炕角,面前摊开的图纸上满是橡皮擦过的痕迹。
“睡不着?”他轻声问。
徐应怜摇摇头,指着书上一处公式:“这个我看不懂……”
孟寻洲凑过去,他初中毕业,比徐应怜多念几年书。
两人头挨着头研究到鸡叫,总算弄明白了个大概。
第二天一早,徐应怜郑重其事地把红绸布包着的钢笔别在上衣口袋,开始正式绘制文化宫的设计图。
孟寻洲则在院里劈柴,时不时进屋添点热水。
“寻洲,你来一下。”中午时分,徐应怜突然喊道。
孟寻洲小跑进屋,只见妻子指着图纸上一处:“这个观众席的坡度,我拿不准……”
两人讨论到太阳西斜。
最后孟寻洲一拍大腿:“去县里实地量量不就知道了!”
就这样,徐应怜开始了她的“闭关”生活。
除了吃饭睡觉,所有时间都扑在图纸上。
村里人议论纷纷,有人说她魔怔了,有人说她装模作样。
没过几天,徐应怜突然摔了钢笔。
墨水在图纸上洇开一大片,像朵黑色的花。
“怎么了?”正在补渔网的孟寻洲吓了一跳。
徐应怜的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:“我画不好……那些专业的东西,我根本不会……”
孟寻洲默默捡起钢笔,用衣角擦干净,又倒了杯红糖水放在炕桌上:“我去趟县里。”
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,顶着寒风往返三个小时,回来时怀里揣着两本旧书。
“他们下班了,我去找了中学的刘老师。”他喘着粗气说,“这是他们建筑系用的教材,比他们里给的简单些。”
徐应怜翻开孟寻洲借来的书,里面的图解确实更直观。
那一夜,油灯又亮到天明。
随着交稿日期临近,徐应怜的设计也渐入佳境。
她将学到的榫卯原理与现代力学结合,设计出可变换三种场景的旋转舞台。
观众席的坡度参考了村里梯田的层次,连通风口都仿照老宅的穿堂风设计。
腊月二十三,小年这天,王支书亲自来取图纸。
他展开足有两米长的设计图,眼睛越瞪越大。
“这……这真是您自己设计的?”他指着舞台下方的传动装置。
徐应怜点点头:“我用的是老式水车的原理,省力又耐用。”
王支书激动得声音发颤:“天才!省设计院都未必想得到!”
他当场拍板采用,还预支了五百元设计费。
送走王支书,孟寻洲把钞票一张张铺在炕上数,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“想什么呢?”孟寻洲问。
徐应怜轻抚肚子:“我在想,等孩子出生了,我要正经学建筑设计。”
她抬头看向丈夫,“我想考夜校。”
孟寻洲愣了片刻,突然
第59章 我想考夜校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