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农门福妃又野又飒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9章 村塾风波(一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姜宛童将大豆与其他作物混种的增产法告诉林三阿婆,这方法在她前世的山村也都一直使用,效果很好。

    如今正要开始秋种,正好用上。

    以前都是先紧着姜宛童家的地播种,今年姜宛童有意要拿自家地做实验田,便说服大家先种林三阿婆家的地。

    如今有了《天工开物》这个名头,她自然而然的就提议先用她名下的一亩地混种大豆和小麦,另一亩混种大豆和粟米,也就是小米,还有一亩混种大豆和芝麻,一次性把能实验的庄稼都实验一遍。

    这三亩地都用了,林三阿婆起初还有点担心。

    姜宛童一句“现在家里赚了钱,姥姥还能饿着我?”就说服了林三阿婆。

    但也让林三阿婆把买地一事重提起来,等秋忙过后赶紧寻么合适的地买回来。

    此外,下河村因为地位位置不错,有山有水,也适合桑树的生长,所以许多人家也都会种桑养蚕补贴家用。

    大豆种在桑树周围,也可以增加桑叶产量,这个实验也一起做了。

    既然桑树的增叶方法用上了,姜宛童干脆连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的方法都告诉了林三阿婆。

    三管齐下,必要把增产搞上去。

    不过,当务之急是,先买一头耕牛!

    “不行,一头黄牛得多少银子啊,你的地还没买呢!”林三阿婆想都不想就拒绝。

    “姥姥!地不着急,咱家增产赚钱了还怕买不到吗?可人不能累倒!每年都得大表哥和二表哥扛着犁去犁地,人都累趴下了。”姜宛童坚决的说。

    “这么些年都干下来了,没事的。”林大顺说。

    “就是,童娘,你别担心,我跟哥身板好的很。”林大丰也附和。

    两个表嫂虽然是想要耕牛的,但自家男人都发话了,她们也不好反驳。

    “身板儿好咋不见生孩子啊?”姜宛童一句话把所有人都噎住了。

    “你这孩子,还没嫁人呢,嘴上也不把个门儿。”林三阿婆嗔怪一声。

    “反正咱家从老到小,每个人都给我养起来!”姜宛童一叉腰,不容拒绝的把买耕牛的事情拍板了。

    农家买畜力是大事,林大丰特意在家里后面打了一个牛棚,务必让耕牛住的舒舒服服。

    林三阿婆则好好寻了一番买到合适的耕牛,买回来那天还特意让林来富拉着耕牛在下河村绕了一圈远路才回家。

    逢人便说这是姜宛童孝顺,前段时间得的赔偿钱非要拿出来买牛让家里人松快些。等过些年她出嫁,这耕牛肯定要给她当陪嫁带走。

    村人们都说着好话,陪着笑,这可要打好关系,以后没准还能借牛用呢。

    一时间,林三阿婆家都成了村里的香饽饽。

    这边姜宛童把日子越过越好,那边林爽就不爽了,想方设法的就要出坏心。

    姜家和林三阿婆家热火朝天的播种之后,农忙总算结束,小川谷的入学时间也到了。

    读书是大事,加之农忙结束,林大顺夫妇和姜宛童一起陪着林川谷去了隔壁村塾。

    下河村是小村子,村中也不富裕,所以没有自己的村塾。

    而隔壁的李家村却是个大村子,上一届老村长有远见便办了村塾,李家村也借着村塾在周围村扬了名,好多村子的姑娘都愿意嫁过来,李家村的姑娘也容易嫁出去。

    其他如下河村这种没有村塾的村子,若是村民有能力,也会送孩子来读书。

    就这样,虽然村塾没出过什么正经的科举人才,但李家村却因村塾慢慢壮大。

    村塾没有那么多讲究,第一次上学时交上一两银子的束脩再送给先生一刀肉也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姜宛童又让林大顺夫妇多带了十个鸡蛋,虽然鸡蛋现在都家里人吃,但是攒下十个鸡蛋还是小意思。

    “小姑姑,我真的可以读书了吗?”林川谷在去隔壁村塾的路上还有些恍惚,感觉跟做梦一样。

    “那是自然了。”姜宛童点头。

    “川谷,你好好读,以后还能考状元还能做官呢。”刘氏也有些激动,忍不住把畅想了多次的事情又翻来覆去的说。

    林川谷听到刘氏的话,立刻严肃的打破她娘的幻想:“娘,这状元哪是好考的。这之前还得先考上秀才,再考举人,之后才能考状元呢,这都好多年之后的事了。再说,全国那么多读书人,可不能想当然。”

    “川谷说的对,你先读着书,看看是不是那块料,若不是,认个字,以后给人当个账房先生也好。”林大顺就接地气很多。

    可他这话说完就挨了刘氏一巴掌:“呸呸呸,什么账房先生!我儿子一定能当官,再不济也是个举人老爷!”

    林大顺则黑了脸:“都还没读没考呢,哪就能确定了,这读书花多少钱,要我说,真没这天赋,决不能让全家供着他!”

    “你这人,今天儿子入学,你就不能说点好听的?!真是气死人了!”刘氏觉得林大顺简直不可理喻,她又不是那种不懂事的

第29章 村塾风波(一)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