堂上正是一片和睦,这时候沈长荣忽然搓着手走到赵氏的面前,脸上挂着一丝讨好的笑来:“母亲,我前儿认识结交了几个京城里的朋友,家里都是不俗的。”
“前几回都是他们请我喝酒,这回也该我请了,您就给我拨些些子吧。”
“儿子在京城里也要打点的,不说为自己,不也是为沈景铺路?”
赵氏听了这话,不由皱眉看向沈长荣。
她虽然是乡下村妇长大,但是也是会看脸色的。
来京城这三年里,虽然府上也会收到邀请,几乎都是递给宋绾的,前一年她也带着沈若秋和自己的大儿子和儿媳兴冲冲的跟着一起去,想要见识见识。
可去了才知晓,那些人也根本瞧不上她们。
那些一个个高高在上的贵妇人,不是三五个聚在一起对她和女儿,大儿媳指指点点,就是当着她的面,像是看笑话般的看着她们的一举一动。
她就算再傻,也知道这些人根本就瞧不上她,更瞧不上自己的女儿。
但宋绾显然是和她们不一样的。
她坐在那些贵女中间,花枝招展,言笑晏晏,手上扑着蝴蝶牡丹花纹的小团扇,耀眼的让她都觉得刺眼。
自己这个儿媳的风头远远盖住了自己。
她想,自己往后还怎么在这个儿媳面前立规矩?
既然嫁进了沈家,那就是沈家的人,那就要伺候公婆,事事听从公婆。
自己的大儿子从前在乡下也不过做些苦工赚点银子花用,到了京城,大字不识,也常常被外头的人笑话。
他那些结识的那些人,哪里是什么贵族子弟,不过是些在街上吃酒好赌的耍子,将沈长荣当猴耍,看着他手上的那几个子。
真正世家里的贵族出身,哪里看得上沈长荣。
之前沈致远就提醒过沈长荣,让他别去结交那些人,等他做上了大理寺少卿,就会给沈长荣安排个差事。
偏偏自己这个大儿还是不长记性。
赵氏瞪着沈长荣:“吃酒吃酒,整日就是吃酒。”
“你二弟让你得了空认几个字,你也不认。”
“整天往外头跑,万一惹出什么事情来了,还不是要靠你二弟给你擦屁股?”
“你二弟现在正是在关键的时候,你别闹出什么事情来。”
“外头的人瞧不上你!”
沈长荣一听这话,刚才还笑嘻嘻讨讨好的样子,立马就变了脸,站直了就带着气的看着赵氏:“看不上我?”
“是,我是不识字,我也没上过学堂。”
“可我二弟现在能当状元郎,能娶高门女,都是靠得我!”
“家里的地是我在种,卖了收成供二弟读书的也是我!”
“现在二弟当了大官,您就瞧不上我了?嫌我丢人了?!”
赵氏被沈长荣的话气的一梗,按着胸膛看着沈长荣:“我哪里是这个意思?”
“你脑子就这么笨?”
“你二弟也说外头那些人拿你当猴儿耍呢,偏偏你却真心?”
“人家背地里笑你蠢,你还给人家送银子!”
沈长荣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冷笑:“他们家底都比我丰厚,骗我什么银子?”
“人家在道上别人见了就得叫爷,我结识了他们,往后也是京城贵人了。”
“您瞧不上我,可架不住别人能瞧上。”
“今儿您非得给我银子。”
赵氏被气的心痛,又看沈长荣那瘫在椅子上无赖的样子,又头疼的叫身边的婆子去取银子来。
沈致远的所有的银子都交给了赵氏,这些年家里的一应开销,其实都是用的宋绾的银子,或是直接从宋绾的库房里面拿。
赵氏手上确实存了些银子的。
但是存的也不多,因着沈长荣来了京城,结交了许多人,又学了不少坏习气,来了才半年,就吵着要买妾。
花了不少银子。
赵氏将银子放在沈长荣的手上,又语重心长对他道:“你也省着点,你弟弟在官场上出不得错,你别给他惹麻烦。”
沈长荣最是讨厌赵氏的偏心,和句句不离自己的弟弟。
但这会儿他拿了钱,阴沉的脸色也带了笑,笑嘻嘻的站起来对赵氏拱手:“您放心吧,我还等着二弟当大官后,也给我个小官做呢。”
“再说了,这点银子算什么?弟媳那儿有的是银子。”
说完就大摇大摆的往外头走了。
沈长荣一走,赵氏就阴沉着脸看向旁边的黄氏:“你看看你,你是怎么管的男人!”
黄氏听婆婆这么发难,当即就委屈的抹眼泪:“您可冤枉我了。”
“自从他纳了妾,哪里还去过我那儿?”
“他总是骂我是黄脸婆,皮糙肉厚,皮肤松垮,手也没他买的妾一分好看,处处都是对我的嫌弃。”
“您觉得我哪能劝得住他?”
赵氏一听这话,
第三十二章纵容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